欢迎登录黑龙江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杜维广,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大豆育种学家和我国大豆高光效育种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曾任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和第七届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大豆科学杂志副主编、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大豆学科导师和大豆科技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杜维广研究员1968年毕业东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扎根黑土地,投身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一干就是40年。在此期间,他学术成就显著,科研成果丰硕,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其中,1976年以来,在他的主持下,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展大豆高光效育种研究。编著了大豆高光效育种一书,参编“作物光能利用效率与调控”等4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他主持和参加育成“黑农号”等大豆新品种40多个,是不同历史时期适应种植区域的主栽品种。曾先后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重大成果奖和哈尔滨市重大经济效益奖等多个奖项。他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委;曾被授予“黑龙江省农科院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和哈尔滨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荣誉称号”,并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授予“卓越的研究访问学者”证书。杜维广研究员对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入境忘我,与大豆结下了不解之缘。
      退休后,杜维广研究员难舍40年大豆情缘,谢绝种业公司的高薪聘请,欣然接受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邀请,全身心扶持牡丹江分院大豆育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他与牡丹江分院大豆研究所的同志们融为一体,淑哺春花,勤育秋实,使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在大豆新品种选育从跟跑到并跑,并在东北春大豆种质群体资源研究方面跃居省内前沿。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大豆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前些年又受到大豆产业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大豆科研一直没有走出低迷徘徊的困境。2009年初,牡丹江分院重新组建大豆学科团队,聘任他为大豆学科导师。2009年3月到任后,他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讨论,结合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提出“以应用研究为主,应用基础研究为辅,立足于优质食用大豆育种和各类大豆优异种质创新,种质资源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创建一支由多学科人才组成的大豆科研队伍”的学科发展总体思路,同时明确了“二个平台建设”的具体目标,即建立大豆遗传改良平台,组建大豆遗传育种团队,占领1-2个研究领域;建立合作平台,寻找与国内高水平团队合作机会,参与高水平研究。从此,在大豆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牡丹江分院温春试验田和三亚南繁基地均留下了他的足迹。
      为推进大豆遗传改良与合作两个平台建设进程,2010年,杜维广研究员利用自身在行业内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成功邀请到盖钧镒院士在牡丹江分院建立了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牡丹江试验站。2011年,他几经努力,又促成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宝辉研究员团队在牡丹江分院,建立了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牡丹江试验站。依靠这些平台,使牡丹江分院大豆团队成功地加入到了“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项目及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课题之中,实现了与国内高水平大豆研究团队接轨。
      十年间,杜维广研究员在牡丹江分院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与牡丹江大豆遗传育种团队历尽艰辛,共同奋斗,在大豆种质资源搜集、创造、新品种选育及育种理论与方法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包括,搜集与创造各类优异种质资源2500余份;建立高蛋白等群体基因库2个;创制高、低世代大豆新材料近万份;独立与合作培育推广牡丰7号、牡豆8号、牡豆9、牡豆10、牡豆11、牡豆12、牡试1号、牡试2号、东生77、东生78和东生79大豆新品种11个;在国内外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4篇等。其中,东生79品种平均脂肪含量为24.16%,平均蛋白质含量为36.33%,蛋脂和为60.49%,超过审定标准。填补了黑龙江省自1966年以来审定的485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没有突破24%的空白。牡丰7号和牡豆8号两个大豆新品种,2012-2015年,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428.3万多亩,新增产量6505.0万kg,为农业新增效益2.86亿元;牡豆10、东生77和牡试1号品种转让品种经营权共210万元,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杜维广研究员积极参于服务“三农”工作。如2014—2016年,在执行STS项目中,他多次赴沈阳军区老来农副业基地、双山农副业基地、尖山农场和海伦市等地,进行大豆高产高效相关技术培训,有效的提高了该区域大豆产量和受训人员技术水平。2017年盖钧镒院士在黑河市建立院士工作站,他做为成员之一,随同盖院士走遍了黑河市的两市三县一区,创建万亩绿色示范田,推进了黑河市绿色大豆生产的快速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杜维广研究员言传身教影响下,牡丹江分院大豆研究团队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迅速提升,团队成员职称得到普遍晋升。王燕平博士是2011年从山西农大毕业后加入到分院大豆团队的,一直跟随杜维广研究员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2014年他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开辟了黑龙江省农科院哈外研究单位的先河。他无不自豪地说: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毕业后就遇到了杜维广老师。他不求名利,只是因为对大豆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就这样毫无保留地把心血全部倾注给牡丹江大豆团队。杜老师既是我的科研导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我会以他为榜样,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虽然是山西人,但已经决定在黑土地上扎根,为我国大豆科研事业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此外,在他推荐下,经过考核宗春美成为盖钧镒院士的博士生。
      无论是在职时还是退休后,杜维广研究员始终保持勤恳务实的工作作风,不讲条件,默默奉献。团队建设之余,多次参加省老科协、省农科院组织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到黑河、讷河、宾县等市县讲课数十次,培训上千人次。充分展现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的高贵品格,受到基层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2016年他光荣地获得“中国老科协奖”。
      2018年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授予他“优秀导师”称号,颁奖词这样写道:
      一位70后:
      春天——描绘蓝图,设计育种,配制组合,根据市场需求,播种未来希望。
      夏天——满身汗水,踏平田间区道,记录遗传变异,在田间监控中保留您的身影。
      秋天——丰收的季节,决选品系时刻,您讲述大豆选种的故事,不辞辛苦奔跑在试验希望的田野上。
      冬天——精神的汇聚,欢快时刻,一年审定品种4个,合作研究成果丰硕。
      您思考未来大豆株型育种思路的突破和十年后的希望。您指导的大豆遗传育种团队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您就是牡丹江分院的“优秀导师”——杜维广研究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以康健的体魄,轻盈的步伐,践行大豆人的梦想,续写大豆新时代辉煌
© 2004-2021 黑龙江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Email:hljlkx2006@163.com 黑ICP备050058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