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黑龙江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董鸿扬,男,中共党员,1942年4月25日生,1967年7月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五年制),在松花江林区工作13年,1980年进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先后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黑龙江省社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社会保障专家组、社会民生专家组副组长、哈尔滨市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省老科协常务理事、人文分会会长、院老科协会长。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聘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创建社会学硕士点。1991-1993年担任黑龙江肇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验区领导小组副组长,1995年应邀参加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与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在上海举办的《社会学课题设计与操作研究班》,并在大会上对肇东社会实验作了介绍。2002年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省委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被评为院终身荣誉研究员。2012年担任社科院老科协会长后,省社科院老科协先后获省老科协先进集体、省老干部局先进集体。

参加省委省政府包括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与专题规划、法规政策的研究、咨询、评审工作30余次。 有15项决策建议获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同志批示,主要包括建设旅游强省方面;低保、社会救助体系、供热方面;社保体系、被征地农民社保、流动人口医保、流动人口与跨越式发展、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公共安全教育、劳务输出方面;黑龙江精神、创建文明城市、智库建设、文化融通与经贸合作方面。先后17次被评为省科顾委、哈尔滨市专顾委、省老科协优秀专家。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省老科协有10篇建议获奖。其中有3篇获老专家建议特别奖。2014年、2016年他主持的黑龙江省社科院老科协获全省老科协先进集体;2015年获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2016年他获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奖。

他遵照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把社会需要作为自己学术的起点,把应用研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这些年来,他所承担的“七五” “八 五” “九五”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规划项目,院重点项目都是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青年价值观研究”“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研究”“黄赌毒产生的社会原因研究”“黑龙江肇东实验区”研究都属于此类研究。

 他参加创建“黑龙江肇东实验区”,对他来说既是一机遇,也是一个缘分。肇东市是松花江北岸,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肇东地处哈尔滨与大庆两市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发达,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有肥沃的黑土地和广袤的草原,是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县。创建实验区的根本目标是寻求协调,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治民主、文化发达、人民富裕的新肇东。根据肇东的实际和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时代主题,实验区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实验项目从农村入手,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抓好“三生”(生产、生活、生态)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一些实验项目。

 他参与了的实验。他在肇东尚家乡一个偏辟村庄调查时 ,深感将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必要性,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农民富裕。当时调查正值寒冬腊月,寒气逼人。在调查中,尚家乡乡长很幽默地说:“农民讲要靠种地达到小康的收入水平,除非种金豆子,可没处淘登籽儿。”因为粮食单产有限、土地有限,而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一部分善于务工经商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务工经商,搞第三产业或非农产业,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搞规模经营。肇东在“城乡一体化”实验中,在市内最繁华的子午街辟出2.6万平方米土地建集生产、生活、文化、贸易于一体的“利民城”,建居民住宅388户,坐商329户,摊位 1050个,吸引有务工经商条件和能力的农民进城,实验大胆注入了新的条件和优惠政策。开城之初有200多名本地、省内与省外农民报名,经审核批准了102户 农民入城务工经商,形成了肇东新的经济增长点。

他还参与了玉米产业化经营实验。这个实验也称为“玉米金字塔工程”。这个集工农贸、产加销于一体的“金字塔工程”,依照玉米类似金字塔的外在形象,把玉米资源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的产业格局形象地比喻为“金字塔”。塔基为 10万农户,塔身为华润金玉公司等10家龙头企业,塔顶为玉米系列加工产品。

在他的社会学研究中,对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人的研究下的功夫最大。因为他感到黑龙江要发展,黑土地要腾飞,必须把研究的触角深入到透视社会发展的深层结构即文化心理与地域文化问题上来。有一件事对他触动最大,激发了他探索的热情,那就是20年前新华社发表的震惊全国的新闻述评《“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提出了经济发展曾居全国前列的东北三省处于落后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领风气之先的东南沿海地区新兴工业基地的崛起与东北包括黑龙江老工业基地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在东北人中引起难以名状的失落心理。他从文化与人入手,解读“东北现象”的 “密码”,因为文化与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互动互生关系,一方面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客体,人创造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主体,人是客体,文化也塑造人。人从出生就受到特定文化的熏陶。文化最重要的产物就是人本身。13年深山老林工作生活的历炼、肇东实验区调研的洗礼,对东北及黑龙江地域的风物、民俗、民风、生活方式、社会体制、建筑风格的感受,使他对寒地、黑土、森林、山峦、草原、湿地的文化意蕴有深切的体会。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你要了解阿拉伯人,就要了解他们的天空,他们的星辰,他们酷热的沙漠以及他们的骆驼和马。”他把对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深层结构的探讨同对东北人人格特征的揭示有机结合起来,解读东北地域文化的“密码”,进而解读“东北现象”的“密码”,把“东北人看作关东文化的载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提出了关东文化转型与东北人的现代化问题,要通过新的文化启蒙,自觉塑造东北现代人黑龙江现代人的形象,实现龙江的腾飞。他先后撰写了二十余篇论文与多部学术著作,如《中国地域文化·关东文化卷》《黑龙江人》(合著)《东北人:关东文化》《黑土魂与现代城市人》《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学习读本》等。

多年来他对黑土地域关东文化的研究,对东北人、黑龙江人的认识与感悟,长期扎根、生活于黑土地上的体验与眷恋,使他对关东文化的深层结构、文化精神、关东文化的特征、关东地域性格做出了新的概括,并得到了广泛的赞同。

关东文化也即东北地域文化的深层结构,他概括为:

一是古代尚武精神的遗风。东北地域因初始渔猎、游牧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精于骑射,尚武好斗的强悍民风。这种尚武精神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造就了其无畏、不屈的地域性格,充满进取奔放的活力,在反抗外敌入侵中具有积极意义;消极方面是有一定的破坏性。在当代,东北人在体育活动、创新活动中使尚武好斗的文化心理获得了展示的空间和宣泄的渠道。

二是近代勃兴的开发精神。自古以来,生息在东北大地的黑土先民,山东、河北等地破产与失去土地的移民力辟榛莽,开发这块神奇的土地,生发出一种坚忍不拔、一往无前、艰苦创业、悲壮感人的“闯关东”精神。这种开发精神在近代获得充分的展现。东北是个移民社会,现代东北人、黑龙江人大多是闯关东人的后代。在肇东,他遇到的老人都会讲出一段他爷爷与奶奶那一辈历尽艰辛、艰苦奋斗、令人撕心裂肺的痛苦往事。闯关东的开发精神已成为东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是寒地黑土意识。这是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在东北人心态上的一种积淀。黑土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粗犷、豪爽的精神气质,具有与原始大自然抗衡的冲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得天独厚的依赖心理。它既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形成浓厚的黑土情结,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重感情与经验的局限性。

四是求大尚侈的风气。据他观察,这种风气渗透在东北人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中。以大为荣、以侈为尚成为一种内在的心理。这种价值观念的积淀是由东北地域的生态环境、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内化的结果。

五是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其根源于东北历史上三次文化断裂、重武轻文、近代实业开发的影响,与中原相比,文风不盛。

对于黑土地域精神他也作出以下概括:

一是主动的开拓精神。历史上黑龙江流域黑土先民们不甘于边隅,勇于南下开拓,形成了纵横驰骋、主动开拓的精神。肇兴于大兴安岭内外,黑龙江流域黑土地上五个有作为的少数民族,有三个(鲜卑、契丹、女真)曾割据中原,两个(蒙古、满)入主中原,创造了不平凡的历史壮举。这种“南进”“南下”的冲动,始终是黑土地域先民们开拓的走向,也是黑土地域历史演进的主线。

二是积极的开发精神。这种开发精神一曰力辟榛莽的土地开发精神;二曰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精神;三曰启迪民智的文化开发精神。

三是容纳的开明精神。黑土地域由于人口的多次迁移、流动、交往、融合,形成了兼收并蓄、容纳大度、不排外的开明精神。

对于关东地域文化的特征,他作出如下概括:文化气质上的雄健性、兼收并蓄的容纳性、交流互动的高频率性、远离传统文化中心的边缘性、文化积淀的浅表性。同时,他在解读地域文化深层结构的基础上,对东北人的地域社区性格也作出了概括,提出了火热的“感情逻辑”,粗犷的行为特征,淳朴的社区意识,容纳的人际风范的论断。

这些思想成果,是他研究东北包括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心得,也使他更加热爱这富饶的黑土地。并将这些心得上升为方法论,在他研究经济社会问题时,总是用文化与人的视角去思考。在他写的《黑土魂与现代城市人》《走向城市化的黑龙江》《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中,体现了这一点。黑龙江近代城市出现仅一百多年,但出现加速发展的奇观,是一种“外生型”,依靠外来资本对资源的开发而推动的城市化过程。上世纪前二十年中东铁路修建,各国资本的涌入,建国一五时期国家投入资金重点建设,使黑龙江城市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对城市化水平背后存在的问题人们的注意不够。他在书中揭示了“量高质低”是黑龙江城市化发展的内在矛盾,即城市化水平高与工业化率低的矛盾,城市化水平数量高与质量低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过度强调对资源的开采,注重物的城市化,忽视了人的城市化,忽视了人与文化。

总之,通过对“东北现象”的解读,透视其内在的文化“密码”,使他加深了对黑龙江社会现代化的理解,自身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示。

为了黑龙江的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董鸿扬在应用对策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了成效。围绕我省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中亟待破解的重大问题,对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了调查研判,先后承担省科顾委、哈尔滨市专顾委重点课题8项。在研究中,他特别注意突出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他在我省与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松北区松浦镇、道里区新发镇等城乡结合部深入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摸准存在问题。他提出了在城乡结合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七大矛盾。这七大矛盾的概括具有创新性,并据此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此项调研报告被省市内部决策咨询刊物转载,董鸿扬被邀请参加省电视台“城乡结合部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专题节目。还承担省科顾委课题“我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他提出并概括了我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创新模式的架构,即“医养结合”的联合体;“医养结合”的综合体;“医养结合”的专业体;“医养结合”的延伸体,从四个体的建设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报告被省科顾委咨询内刊《专题调研报告》发表。“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议也被哈尔滨市主管领导吸纳于有关政策中。他完成的课题《关于我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时任省委书记吉炳轩作出批示,批转主管部门吸纳转化。《以城市社区为载体构建我市广覆盖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研究》,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针对性、操作性强,批示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除了自己参加决策咨询研究,还积极组织老科协专家参加咨询决策研究工作,并将2010年至2017年省市领导批示转化的老专家对策建议38篇,编印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老科协咨询报告选编》(2010-2017)。

他积极参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近年来先后在黑龙江省报业集团、省法院、省电台新闻频道946文化讲堂、省广播电视大学、省老年大学做11次科普讲座。作为院老科协会长,积极组织院老科协人员参加科普工作,近几年院老科研人员参加科普讲座60余场次。主要宣讲三个重点,一是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重大国内国际问题的解读;二是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三是结合老专家对策研究,进行政策解读宣讲。并组织院老科协理事赴齐齐哈尔市考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与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社科联专家座谈,开阔了老科协理事的眼界。

董鸿扬对青年科研人员做到传帮带。将自己的科研专著赠送给社会学所、经济所与研究生院,并给研究生院做科研道德、学风文风方面报告担任省社科院省级重点学科城市社会学顾问,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在选题立项、课题申报、成果提升方面给予帮助。

积极参加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为院“关工委”评为省直机关“五好关工委”做出了贡献。

他不仅身体力行,还支持院老科协科研人员接受媒体采访,传播正能量。针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接受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日报、哈尔滨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或撰稿,重点是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与人民生活有关的问题,充分发挥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传播功能,扩大了老科协的社会影响。

© 2004-2021 黑龙江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Email:hljlkx2006@163.com 黑ICP备050058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