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建言献策
第16期
发布日期:2025-07-04作者:本站原创来源:站内新闻

关于城镇噪声污染防治的调查与思考

逊克县老科协副秘书长   胡伟

2025年6月12日

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干扰。长期的噪声污染,不仅影响人们的休息、工作,危害身体健康,还会扰乱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极易引发利益群体之间以及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已然成为群众反映极为强烈的环境问题之一。

    先来看两个城镇噪声污染典型案例:

    案例1.  2024年6月高考期间,某县查处一起施工单位擅自夜间施工噪声污染案。涉事单位违规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噪声超过国家标准,影响考生备考。执法人员现场要求停工并取证,依据《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七条,对施工单位立案查处并处以罚款,同时要求限期整改。 此案凸显政府对重大社会活动期间,噪声管控的重视和依法保障公共环境的态度。  

    案例2.  2025年3、4月间,某县一小区60岁的孙大妈,每天傍晚6点多带着十几个姐妹在小区空地跳广场舞,自备音响,播放《最炫民族风》等曲子。楼上住户王先生是自由职业者,晚上需要安静休息,广场舞噪音让他不堪其扰,桌子上的水杯都被震得抖动。王先生多次交涉无果后,录下噪音证据,以噪声超标、导致自己失眠患焦虑症为由,将孙大妈等人告上法庭,要求赔偿20万。案件正在走司法程序。此案例反映出城镇声噪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以及解决此类问题时面临的复杂情况和挑战。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按照县老科协的调研安排,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问题,先后走访了环保部门、社区居民,征求了专家意见,通过个人的切身生活体验感到:城镇噪声就存在我们身边,其来源较为广泛,主要来自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商业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如城区刺耳的汽车鸣笛声、路面升级改造工程的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的开业庆典鞭炮声,夏日里小区住户楼房装饰装修声,以及居民在楼下撸串划拳嬉笑声等。各种噪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道路交通噪声是主要污染源;建筑施工噪声受季节影响较大;商业活动噪声通常强度较高、影响范围相对集中;社会生活噪声则常常引发周边居民的不满情绪。噪声污染的重灾区是城镇的闹市区、主干道和建筑工地周边,特别是老城区,由于建筑自身隔音效果欠佳,受到噪声的影响最为严重。噪声污染的主要受害群体是老人、孩子、学生、病人、孕妇,职业工人,脑力工作者和睡眠障碍人群。噪声污染往往伴随空气污染、光污染、水污染、热污染和震动污染等一起出现。有时噪声和乐声也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经调查发现,城镇噪声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镇布局不合理。部分地区在进行城镇规划时,未能充分考虑噪声污染因素,导致生产区、居民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增加了噪声传播和影响范围。二是重点管控不到位。交通路面狭窄、不平整,交通指示牌设计与设置不规范,车辆生产和行驶管控存在漏洞,使得交通噪声难以有效控制。三是配套措施不完善。环保、交通、住建、公安等部门之间的联动联防联管机制尚不健全,部分企业和单位在生产活动中,采取的防治措施单一或效果不佳,致使噪声污染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四是民众认知程度不够高。不清楚噪声污染的法律界定,低估噪声对心理和生理的潜在危害,  有时把噪声当成热闹,尤其是对交通、装修、广场舞等常见噪声容忍度过高等,阻碍了噪声治理工作的有序有效推进。

    环境治理,科技是钥匙。治理城镇噪声应紧扣严控源头、严管载体、严查传播和严保受体“链条”,坚持法制立规、技术跟进与公众共治并重,建立焦点先治、成型推广、长效防控机制。具体措施是:

    1. 加速完善降噪法律法规。对现行不适宜的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进行修订,确立噪声防治日,启动降噪攻坚月,明确噪声排放标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噪声污染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区域、时段实施差别化管控,并将低频噪声等新型污染纳入监管范畴,确保各类噪声源符合国家标准。

    2.加紧推进“城镇静音计划”。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低噪声、低污染产业发展;以建筑施工、交通干道和商业综合体为降噪突破口,示范引领,推进治理升级。合理划定禁鸣区域,设置降噪屏障和绿化带,试用降噪“电子围栏”和智能“熔断”技术;合理划定广场舞活动场地,限定活动时间在晚上7点至9点,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内,有条件的可以安装音量监测控制设备,自动过滤限制噪声。

    3.加快噪声监测评估。培训专业人才,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完善城镇噪声智能监测网络,将手机植入噪声监测智能程序,实时跟踪监测噪声污染状况;建立健全噪声污染投诉和预警机制,认真受理、处理噪声污染问题。定期开展降噪满意度调查,及时对城镇噪声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估。

    4.加强公众教育和保护。通过组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报道、科普活动,印发《告民众一封信》和召开降噪专题听政会等形式,招募噪声监督志愿者,组建“银发流动巡视队”,线上线下推广“降噪公约”,从易处入手,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医院、学校等周边划定烟花爆竹禁燃区,杜绝在高考、中考期间燃放鞭炮。倡导使用气球、彩带等替代传统鞭炮。

    5.加大噪声治理投入保障。拨付噪声污染治理专项经费,保底且逐年递增,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对主动降噪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整合环保、住建、公安、交通等部门资源,建立联动联防联控机制,实行噪声数据实时共享、执法信息同步推送、整改效果动态追踪,有效破解规划滞后与治理碎片化难题,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降噪工作机制。

    城镇噪声污染问题在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为此,我们还应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持续深化联控共治格局,强化科技支撑,压实部门责任,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推动城镇实现宜业宜居的声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 2004-2018 黑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Email:heihelkx2006@163.com 黑ICP备05005850号